线上课堂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06 点击次数:1619次
初中一年级学生赵云峰,是个自律性很强的孩子,每天早上按自己定好的闹钟的时间起床,起床后整理好床铺,快速洗漱好,高高兴兴去上学。每天晚上都自觉认真且高效地完成作业。他办事利索干练、雷厉风行,学习的又快乐又高效。邻居们都夸奖他。
张玉成是赵云峰的邻居,也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起来就有些头痛,每天早上起床,大人叫几遍才肯动身,洗漱动作缓慢,上学迟到了还怨大人。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十几分钟可以做好的,他会拖拉到一个小时,每天十点半后才能上床,来不及了就潦草对付。他学习也很努力,成绩却不理想。
为什么两个同样聪明活泼的孩子,自律性却相差这么大?邻居们都是很疑惑。
自律就是自觉严格要求、约束自己。自律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研究发现,拥有自律性的人,会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婴幼儿在2周岁以内是谈不上自律能力的,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婴幼儿自律能力形成始于3~6岁,此时期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起始了解外界事物并非都顺应个人意愿的。孩子从3岁开始,父母就应着手培养他的自律。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同外界环境又影响孩子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过程,一些无自律能力的人,就是不当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又是哪些不当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自律力底下或无自律能力?
张玉成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就会形成自律,于是他们过度地说教、管控孩子,自己看不惯就指责训斥孩子。过度的说教、管控是否认孩子自我教育能力,否认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表现,违背婴幼儿自律形成发展规律,只会泯灭孩子自律力的潜能。时常指责、训斥孩子,只会是危害孩子的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和抵触。张玉成自律能力差,就是善良好心的父母不懂孩子成长规律造成的。
除了张玉成父母的不当做法以外,还有企图通过惩罚孩子、强迫对待孩子、有条件地爱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包办代替孩子等做法,这些家长认为如此就会实现孩子自律。岂不知这些作法非但不能达到孩子自律的目的,反而造成一些父母和孩子都难以咽下的“苦果”。
惩罚孩子,只能是形成孩子的逆反,造成两代人的对立;强迫孩子会引发孩子仇恨和报复心理;有条件地爱孩子会直接导致孩子根本学不会感恩;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只会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品质;包办代替将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没有责任心,也不可能形成自律。
那么孩子的自律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自律的人一定是婴幼儿期对父母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的孩子。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仅是0~6个月全能自恋时期,充满耐心和爱心及时回应小婴儿的哭闹,而且在亲子依恋建立后的婴幼儿时期,都要加强亲子沟通,亲情关爱,满足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
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人欲难填”,婴幼儿更是如此。父母应节制孩子的欲望,实施“想要实现自己的欲望,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或是耐心等待,或是先完成一些事情。开始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因心疼孩子而宽容。长此以往,会将孩子训练成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管得住自己欲望的人。
智力工作的自由是自律的基础。孩子在玩耍时越是自由专心就越是安静,也越能自愿地走向自律。给予孩子自发自由玩耍和思想的空间,下决心不干涉不打扰他,就是保护孩子自律感的萌芽。自律的孩子会习惯于“工作”,都是根据内心的自然愿望自由地“工作”。
成人不包办代替孩子,不替代孩子做他能做的事,给他自我管理的机会,给他责任和权利,要他对后果负责,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小孩子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来体验、感受而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增强自律的。没有人能只通过“听别人的话”来学会自律,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自律性更好。赵云峰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给孩子买了闹钟,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了生活作息计划,孩子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让他自我管理。吃亏了他会反思,进行自我教育。正是好的教育方法,培养了赵云峰这位自律性强的孩子。
孩子从小生活在有规则的家庭里。凡事都有合理的规则,家庭通过建立明确规则的方式,内化孩子自我规则即自律的建立。规则一旦建立,就不能违反,违反就要惩罚。孩子为了避免惩罚的后果,会逐渐学着约束自己,自觉遵守生活规则。当孩子想违犯规则时就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不愉快的后果,以及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愉快结果,从而有意识、自觉地表现遵守规则的行为,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自律性更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制定遵守时间的规则,引导孩子养成有效地管理时间、高效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天生的,关键要看如何养育。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应做的事,给他自我管理的机会,给他权利和责任,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你的孩子他会让你“刮目相看”。
(作者: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范树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