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05-07 点击次数:1776次
据《长江商报》报道,湖北省枝江市女孩覃瑶,因在课堂阅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评,她留下遗书死在校内一个约三米深的池塘里。覃瑶1994年出生,两岁上小学,2006年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当地重点中学枝江一中,14岁时就成为一名高二学生,并有望在15岁时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样一位“神童”,走向不归路,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据百度网报道,2004年9月2日,江苏省常熟市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从6楼自家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发生了14起跳楼事件。
2020年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因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斥,他便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生命止于这一课。
2020年3月27日早上七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万科天誉花园,两名正在上初中的14岁女生自6楼坠下身亡,证据表明,两人都属于自杀。
2020年4月15日下午,湖南某县城一名高三学生,落在单车棚上幸免于难。这是这个小小的县城2020年以来的中学生“第二跳”,第一个孩子没有这么幸运,深夜从31楼坠于2楼,当场殒命。
去年疫情之后,上海市有超过20个青少年选择自杀,广西省2月份到5月份自杀的青少年超过40个,全球范围内,中国是青少年自杀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自杀人数多达10万。看着这沭目惊心的数字,谁不心疼?是什么让这么多青少年走上不归路?
据资料分析,青少年自杀原因诸多:人际关系、专业不满意、学习压力大、家境贫寒、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心理疾病等,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严重缺乏心理承受力造成的,这就暴露了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严重忽视孩子抗挫折能力即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提出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木桶最高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哪块木板。一个人成就事业是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欠缺都会导致事业的失败。
与覃瑶一样走向不归路的青少年,或许他们身体、智力、学业等“木板”是很高的,是极有可能成为人才的,恰恰是缺乏心理承受力这块最低的“木板”丧失了他们所有的才华和能力,丧失了他们花样的人生。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就事业者,都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论是航海家麦哲伦、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炸药发明者诺贝尔,还是史学家司马迁、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功的。就是普通人,要做出一定成就也必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人在世上生存和发展,都要面对诸多矛盾和挫折,都必须具备心理承受力。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他人教会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磨练中习得的。
每一个婴儿都继承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成果,都具有心理承受力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能否成为孩子的现实能力,关键是父母长辈的养育方式。
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自适应效应”,“自适应”就是自我调节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新生儿来到人世间,他的最大能力、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成年人无法比拟的高超的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先入为主是儿童认知的一大特征。新生儿来到人世间,最初的环境和生活经验对他是最深刻的,也是他认识世界事物的起始。孩子从婴幼儿时期不断经受一些挫折、委屈、失意的磨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逐渐适应提高。比如挑担子,没有得到训练的人,让他挑100斤的担子,肯定被压垮。若让他从小从10斤开始挑担,以后30斤、50斤逐步提高,到成年人时挑100斤的担子,就会行动自如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逐步适应,不断提高的过程。不亲身经历委屈、挫折、失意的实践,不经历一定的磨炼,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心理疾病为什么成倍增加?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独生子女或二孩都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祖辈都极力呵护,生怕受了什么委屈。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竞争较之过去都要激烈,升学、职场等竞争,谁也无法回避,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如若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处于优越舒适的环境中,没有经过任何挫折、委屈、失意的磨炼,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即心理承受力,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进入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挫折、失意,就会陷入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平衡能力,精神上就会受到不堪忍受的痛苦折磨,甚至走向轻生。我国每年均10万名青少年自杀就是这样引起的。这些让世人寒心的现实,难道不令人深思、警惕吗?
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张嘉成的家长黄英说:“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废物,就请你对他无微不至;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栋梁,就请你为他设计困难。”这话是对世人十分忠恳劝导。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挫折、失意、委屈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给孩子上好这一“必修课”吧。放手让你的孩子为了一定的目标去实践,去经历些困难、挫折、委屈、失意吧,他会在饱受甜酸苦辣中,磨练出坚强意志,磨练出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百折不挠的好人才。
(作者: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范树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