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微信

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官方微信

线上课堂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女子学院 >> 家教中心 >> 线上课堂 >> 正文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07-06 点击次数:1506次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很爱吃糖。妈妈担心孩子吃糖多会有害身体,规定每天只能吃两快。孩子缠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妈妈一块也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孩子够不着的高处。

可是有一天,妈妈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糖筒也挪了位。这让妈妈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一点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孩子自控力不仅没有发展出来,还多了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妈妈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做法。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吃这个事,而是很真诚地给孩子说:“以后宝宝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好不好?”孩子一听,当然高兴。

妈妈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于是妈妈信任地把糖筒交给孩子,孩子既兴奋又吃惊,这可是我以前摸都不让摸的东西啊!

妈妈打开糖筒和孩子一起数,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地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位妈妈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了几种教育效果:一是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二是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三是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这位妈妈改变控制孩子吃糖的方法耐人寻味,小事情揭示了养育孩子中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孩子自制力、自控力的养成主要是靠大人控制、约束,还是通过引导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来实现,这实质是让孩子成为父母的“顺民”,还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家陈会昌对208个孩子从2岁开始跟踪19年的研究。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这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而且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

企图依靠成人控制、约束孩子实现孩子自控和自制,这是养育孩子中的普遍现象。而父母放手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倒是罕见的。

这种现实的思想根源在于,“孩子是父母养育的”“父母是全能的”“孩子必须一切服从于父母”。这一观点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卢梭曾为此叹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企图靠控制、约束形成孩子自控、自制做法,其实否认了孩子是有思想、有自尊的个体,否认了孩子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否认了孩子内在潜能。而诸如宋庆龄、冯友兰、梁思成等大师的父母,却是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

这实质上是两种养育观的差异,一种是靠成人控制、约束企图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一种是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实现孩子的自我塑造。

两种教养方式的不同,在孩子心理上出现根本不同的反应,因而形成了孩子不同的发展结果。靠管教、约束孩子,做什么事都是处于对父母的服从,是被迫无奈的,因而是消极的。这种做法埋没了孩子心中的“自控力”和“主动性”,泯灭了孩子的潜能。

靠孩子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孩子行动是自由的,是自觉主动的,这就调动了孩子心中的“自控力”和“主动性”,激发了孩子的潜能。

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在的自尊心和责任感。父母的信任,行为的自由,令孩子认为“家长看得起我,我要好好表现自己”,自觉把事情做好,这就很好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童心比黄金更珍贵,比玻璃更易碎。”每个孩子都继承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成果,都有人们不可想象的潜能,有着巨大的可塑性,但又有着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父母长辈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比黄金还贵的童心,压抑泯灭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既可以成为有作为造福社会的人才,也可能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这不仅是由于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正能量,也有不可低估的负能量,更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调动孩子的正能量,还是激发孩子的负能量。孩子怎样发展,不是家长是否有爱心,而是家长能否正确摆正和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是让孩子成为父母的“顺民”,完全听从父母的控制、约束,还是调动孩子内在积极性,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把老掉牙的“教育就是控制、约束”“孩子必须完全服从父母”“没有不是的父母”的陈腐老套抛到太平洋里去。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掌控;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就谈不上自觉,就不可能有主动性、能动性;一个没有得到尊重、信任的孩子,就不可能焕发正能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孩子的自控、自制、自我塑造。

相信你的孩子,保护好孩子比黄金还珍贵的童心,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使其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你的孩子将来就会在一定领域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作者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