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10-08 点击次数:1412次
妈妈感动的流泪了
妈妈因公到辽宁出差,文文和爸爸、姥姥、姥爷在家。这次出差近半个月,又赶上夏秋换季时节,妈妈很是担心文文生病。担心却成了现实,没过三天,文文咳嗽、喉咙发肿引起高烧。小孩子有病痛时最想和妈妈在一起,可妈妈在几千里之外,虽说爸爸、姥姥、姥爷全力照料文文医治病痛,但毕竟妈妈不在身边。
文文病情较重,爸爸找中医医生为他开了汤药。远在辽宁的妈妈十分揪心,担心文文想妈妈,更担心他若不配合喝很苦的中药汤药怎么办?只有用视频通话看看情况。
“妈妈,别怕我不喝中药。”“妈妈,我喝中药很勇敢,我不哭闹”。“妈妈明天我再跟你视频”。“妈妈,你忙了一天,你也累了该休息了,晚安。”视频中妈妈看着文文病弱的样子,听到他让妈妈心宽又体贴妈妈的话语,让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妈妈放下了焦虑不安的心。毕竟文文才五周岁,孩子这么懂事,妈妈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以后的日子里,文文很好地与大人配合,没几天病痛就医治好了。
孩子怎么这样懂事
五岁的文文在病痛中,面对成年人都发怵喝的中药汤药,却如此让大人宽心,还关心出门在外的妈妈。这让人称奇,称奇之余细细回味,并非偶然,这源于父母、长辈理智地爱孩子的养育方式。
文文出生七、八个后,妈妈要去上班,几个月的婴儿最怕离开妈妈,面对满脸疑惑的文文,妈妈给孩子一个心理期待,亲切地告诉他:“宝宝我要去上班了,晚饭前就回来了,你在家和姥姥一起玩”,文文似懂非懂不舍地看着妈妈远去,不哭也不闹依偎在姥姥怀里玩耍了。
爸爸妈妈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地出差,只要是答应了文文的事,总会设法兑现,不让孩子失望。有一次妈妈答应给文文买棒棒糖,由于下班着急给忘了,她又返回商场买回来,满足了孩子的期盼。
文文上幼儿园后,给他买玩具、买衣服的事,妈妈都和他商量,听听孩子的想法。妈妈清楚,毕竟小孩子和大人的想法有差别。
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爸爸妈妈特别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依据孩子不同年龄,给小文文陆续买了许多小卡片、小画册、童话故事和科普知识图书。每天睡觉前母子俩或父子俩都一起读画册上的故事,讲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小文文学到很多知识,知道了许多人生道理,又学会了不少汉字,他还用学到的知识和大人开玩笑哩。
在大量阅读图书的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与孩子的沟通,爸爸妈妈十分耐心地利用图书上、生活中事例教给孩子怎样礼貌待人,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怎样保护好自己等。若是出差在外地,爸爸妈妈就用电话或视频唠嗑、讲见闻、交换想法。
为了让文文有更多见识,爸爸妈妈在节假日就带孩子去博物馆、公园、动物园、码头等去游览参观。从文文三四岁就要求他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在大人引导下学会生活自理。文文每当学会一个“本事”,就感到自豪。
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居室的挂历成了文文的“功劳本”,每当孩子在家里或幼儿园有什么好的表现,比如买来好食品给大家分享;幼儿园帮老师做事等等,只要大人发现就积极称赞,并在“功劳本”上用红五星标示出来,文文每天都兴奋地看看一天得了几个红五星。
教孩子明辨是非是关爱孩子的重要内容。当文文破坏家庭规矩,或挑剔乱扔食物,或因要求没满足而撒赖哭闹时就要惩罚,采取取消文文最喜欢的活动或最想要的物品,或者“关禁闭”让他静心反思,或者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悔过认识错误,分清是非曲直。
大人通情 孩子达理
现在网上流传“孩子是来报恩的,还是来报仇的”说法,不少年轻的家长反映,“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子不孝,父之过”,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大人,在于父母、长辈的养育方式。只有大人通情,孩子才能达理。大人通情就是站在孩子立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体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达理就是孩子通达事理。没有大人通情,就不会有孩子的达理。
大人通情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理解孩子,教诲孩子,孩子就会通达事理,孩子就是“来报恩的”;如若父母、长辈认为“小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小东西”是可以“任人摆布的玩偶”,处处以自己的好恶衡量孩子,以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以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或溺爱孩子,或替代孩子,或强制孩子,小孩子就是“来报仇的”。说到底是不同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孩子的不同品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
每个婴儿来到人世间,都是继承了人类几百万年遗传的基因,都有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向上向善的倾向,都有好胜、要强、表现自己的本能,都有强大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不同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潜能是得到激发还是被压抑,是激发其正能量还是激发其负能量。
大人做到通情,孩子就会达理。你真正尊重、关爱、理解、教诲孩子,孩子就会敬重信任你,就会认真听取你的教诲,积极努力表现自己,成为你所希望的人。文文的父母、长辈理智的养育方式,才使文文成为让“妈妈感动的流泪了”的孩子。
那些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的父母,是否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养育孩子中的一些做法?
作者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