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微信

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官方微信

线上课堂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女子学院 >> 家教中心 >> 线上课堂 >> 正文

危害孩子学习的10种做法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次数:1590次

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一些家长真是用尽心机,而有些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反而危害孩子的学习。在此为你提个醒。

一.包办代替

孩子不认识的字,妈妈帮查字典;孩子不能做的题,妈妈告诉怎样做或是上网查答案;单元学习结束,妈妈帮孩子梳理知识。孩子学习用具整理,早晚起居,衣服、被褥整理都是由家长代劳。

这种给孩子学习当“拐杖”的作法,其实是在帮倒忙。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不肯动脑,懒得思考的习惯,学习生活料理依赖父母的习惯,失去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这将严重制约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制约孩子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生活的发展。

二.唠叨督促

不知如何启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而是每天没完没了地唠叨督促孩子学习,有时还设法强制监督孩子。让孩子形成“为了家长而学习”的心理,时常被动无奈地学习。

学习知识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负责情绪的大脑机能与管理认知的大脑机能是密切联系着的,人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能专心致志,才能思路畅通,才能实现高效。家长不断地唠叨督促破坏孩子的心情和情绪,摧残孩子的自觉性,不可能专心地思考和钻研,只能是应付敷衍。

三.只看成绩

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高就万事大吉,成绩差就训斥、惩罚。这样做孩子会认为“我是为家长学习”,“你关心的是分数,不是你的孩子”。家长只看分数高低是孩子考试压力大,不能很好发挥的原因,也是孩子考试弄虚作假的原因。

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由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家长关注的应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才促使孩子成绩不断进步。

四.盲目对比

谈起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满意,总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拿自己孩子短处和“别人家的孩子”长处盲目对比,看到影视上某方面出色的孩子,总是埋怨孩子怎么就比不上人家。

家长对比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其实却事与愿违。这让孩子形成“我处处不如别人”“我被人看不起”“我不是个好孩子”的观念,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好胜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盲目对比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激励而是打击,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引导孩子自己和自己对比,看到进步才起到激励作用。

五.强调客观

家长花大力气、大本钱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老师,口中常念叨的是羡慕谁家孩子上名牌小学、中学,却根本忽视对孩子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孩子耳闻目染中,内心形成“外界条件好,学习成绩才会好”的思维定势,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学校不是名牌学校,老师水平低或是考试出题偏难,而不讲自己主观如何努力,认为个人努力是微不足道的。这是父母强调客观外因,潜移默化形成的“苦果”。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因才是根本。

六.物质刺激

为了鼓励孩子学习,采用金钱奖励、物质刺激的办法。这样做暂时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失败、挫折时,金钱奖励、物质刺激就会失效。“人心不足蛇吞象”,孩子到高年级,他的欲望不断增大,当父母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时,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更糟糕的是孩子形成为得到金钱、奖励而学习的功利主义观念,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七.打骂训斥

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就打骂;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训斥,挖苦,吃饭桌成了“审判台”。专门捡难听的字眼“赏”给孩子,“就不知道用功”“我白养了你”让孩子无地自容。

小孩子是现实主义者,他没有能力想到将来,想到的只是学习给自己带来苦恼还是快乐。多发现进步优点,多鼓励称赞才能促进孩子学习。打骂、训斥令孩子将学习和挨打受气联系起来,孩子岂能不设法消极应付,他还有多少心思去学习,还谈什么好成绩?

八.忽视沟通

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忽视与孩子的沟通,或认为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事事服从父母,否则就以家长权威压制、训斥、责骂。

孩子和家长不能沟通,孩子遇到苦恼和烦心事只能闷在心里,苦恼和烦心事充斥着孩子心头,导致无心学习,只能通过上网游戏、玩手机获得精神寄托。没有两代人的思想沟通,就会造成孩子消沉厌学、上网成瘾等一系列“恶果”。加强两代人心理沟通,是促进孩子学习的重要环节。

九.关注缺点

忽视孩子的优点、进步,习惯地关注孩子的缺点、退步,认为“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讲改不了”。不是以热情鼓励的态度,而是以评判、挑剔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中小学生是从家长的语言、神情中来认识自己的,家长的鼓励、称赞会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评价,从而树立信心积极努力。

习惯于被否定、被挑剔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会严重受挫,不良的情绪会压抑孩子的智力,分散孩子的精力,严重干扰孩子的学习。

十.过高要求

孩子考了80分,家长不满意,要求争取考90分,孩子考了90分,家长仍然不满意,“还没到100分哩”。尽管孩子努力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总是不满意。无视孩子的进步,习惯地贬低孩子的努力,以为这才是严格要求。

不看孩子实际,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做只能挫伤孩子的进取心,给孩子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孩子心上每天压着沉重的“包袱”,他怎么可能专心学习,怎能提高学习成绩?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多发现孩子的进步,当好孩子学习的鼓励者才是正理。


作者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