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微信

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官方微信

线上课堂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女子学院 >> 家教中心 >> 线上课堂 >> 正文

明智的孩子不是宠出来的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2-02-17 点击次数:1471次

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陈大宝(化名)来到人世,全家人都把他视若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千般疼爱,真是处处依从、事事满足。家里好吃的都给他吃,大人舍不得吃一口;做好的饭菜他不愿意吃,奶奶就忙着给重做;到商场见到什么高兴就要,爷爷就给买;他点名买的糕点吃两口就扔掉,奶奶心疼拾起来吃了,也不批评孙子;家庭生活本来不富裕,大宝要买近千元的玩具,家人省吃俭用也要满足他的要求。

陈大宝的父母、长辈认为,小时候这样依从他、满足他,他长大了一定会懂事理、懂感恩的。可陈大宝却越来越让人失望,八、九岁的大孩子什么事不依从他就哭闹不止,不高兴还张口骂人。腊月天的一天夜晚,大宝想起要吃西瓜,奶奶顶风冒雪买来西瓜,怕凉着孙子奶奶先尝了一口,不曾想大宝瞪眼吼道:“给我买的,你怎么吃,给我吐出来!”

家人对大宝自私、任性、霸道行为看不下去就要批评,批评时陈大宝就翻脸,大人说一句他顶撞两句,还又哭又闹。曾有两次威胁说,“你们这么不讲理,我就跳楼去。”并打开窗户就要往下跳,可把家人吓坏了。


明理的孩子不是宠出来的


陈大宝的父母、长辈认为,“对大宝事事依从、百般满足,大宝长大了会懂事理、会懂感恩”。其实,这是成人的想法,小孩子不是缩小的大人,他们决然不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观念与大人根本不同。

0~6岁的婴幼儿,是用无意识的独特的吸收性心灵对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吸收,他们的吸收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的,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仅统统进入他的大脑,而且还成为心灵的一部分,以此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0~6岁的婴幼儿有远远超出成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无论是极贫穷的家庭,还是极其富裕的家庭;无论是成人对他百般呵护、无比疼爱,还是成人对他百般苛刻、无比冷漠,他们都能适应,并且他们吸收性心灵认为本来就是这样,这样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根本没有比较、辨别能力。

所以,家人们对陈大宝百般呵护,千般疼爱,处处依从、事事满足,他们并不知是对他特别的疼爱,他们无意识的吸收性心灵,将这种生活经验,将大人对他们的依从、满足,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形成“大人就是要依从、满足我”“大人就是为我服务的”唯我独尊的思维定势。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指出,“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样他“会认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并认为所有人都是他的奴隶。”

陈大宝长大了,思维定势形成了,大人才开始管教,他就会认为大人管教批评是太“不通情理”了。父母把婴幼儿时的陈大宝捧为“小皇帝”,那么父母就应当是他的“奴仆”,现在“奴仆”要来教育批评“小皇帝”这不是“逆龙鳞”“大逆不道”吗?陈大宝对大人的教育在他眼里都是虚假的借口,他在其中看到的只有大人的恶意,这就出现了大人说一句他顶撞两句,又哭又闹,并以跳楼相威胁的情况。

社会生活中儿女虐待年迈的父母;女儿毒死亲生母亲;女儿用车撞死老娘……这样的事例还少吗,还不令人醒悟吗?这都是溺爱、娇惯孩子种下的“恶果”,都是以成人观念看待小孩子的想法酿成的“恶果”。可悲的是,现时还有多少家长没有领悟这一道理,在用自己的辛苦、劳累、操心在养育着将来要坑害他们的“白眼狼”!


孩子的品行要从小塑造


婴幼儿无意识无选择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以此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所以为人父母,就要从小有意识地塑造孩子的品性。

0~6个月的婴儿

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全能自恋时期,他们完全依赖大人抚养照料。抚养人必须细心呵护及时回应他的哭闹,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婴儿就会适应生活环境,就有安全感,就为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如若对他们冷漠或虐待,将会形成他们扭曲变态的人格。

7~18个月的婴儿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开始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不断的吃手,他们什么都想看、想摸、想闻,抓住什么东西就要啃、要撕、要抛,他们这些“另类行为”让一些成人看来“不可思议”就要制止。但这是他们发育智力,发展能力,完善肌体器官功能所必须的,制止就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但是,对他们不高兴就打人、抓人、哭闹、撒赖等行为,抚养人就要表示出不满“示以颜色”,坚决制止或转移他的注意力。

1.5~3岁的婴儿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会走、会跑、会说话,要求独立玩耍,比如玩水、玩沙、玩泥巴,把沙子装进小桶里,装满后倒出来再装上,收集地上的小石子、小纸宵等,这让成人看来有些怪怪的,但这是他们成长所经历的阶段的表现,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保护他们的自发自由玩耍。

此时,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又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是随心所欲的,是以好玩、有趣为目的的。父母就要对他们开始形成一些规矩,比如不许挑食,不打骂人,好食物要分享,说话要有礼貌,玩后自己收拾玩具,坐立姿势要端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孩子做得好就要赞扬、夸奖,孩子的错误行为就要批评、惩罚,让他们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切不可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纵。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以我为中心的,他们的欲望达不到,就以哭闹要挟大人,对孩子无理的哭闹,成人切不可因心疼孩子而妥协。

3~6岁的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活动能力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家长在防范危险前提下,应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与小朋友、小伙伴们一起做各种游戏,满足他们跑、跳、攀、爬、骑车、踢球、游泳、打球等发展大肌肉强壮肌体的运动,同时注重满足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锻炼肌体、发展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3~6岁的幼儿在生理、智力、心理上都得到大发展,他们探索事物、独立做事的欲望更强,什么都要尝试,什么也想做,是“老虎屁股也敢摸”,这也是他们成长发展需要。适应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活动的需要,家长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逐步教会孩子生活自理,教他们帮家长做一些家务活。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幼儿园纪律,当孩子看到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杜富国、何平等先进模范的形象,大人要竖起大姆指称赞,教孩子向他们学习;当孩子看到影视中一些损人利己、虐待老人的行为,大人就是表示出憎恨、厌恶,这样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找寻乐趣、好玩为行为的目的特征没有变,他们的小心计更多,欲望更大,一旦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利用家长对他的疼爱,以哭闹撒赖要挟家长。“人欲难填”,面对孩子种种欲望,合理的应当满足,不合理的说明道理,坚决拒绝。

如若孩子耍赖,就以取消他最感兴趣的事或是取消他最想做的事来制约、惩戒他,比如周末不再去效游,周日不再去看电影,生日不再买蛋糕,让孩子加强自我克制和自律。当发现孩子给奶奶端饭,好食物让给爷爷吃,帮妈妈、奶奶做家务等优秀表现,就要称赞、夸奖。通过严明的赏罚,用现实告诉孩子怎样做正确,怎样做是错误的。

理智地爱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无意识吸收性心灵获得正确的生活经验,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是非善恶明确的印记,孩子就会成为你所希望的高品性的人。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本文发表于《为了孩子》2021年第11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