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微信

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官方微信

线上课堂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女子学院 >> 家教中心 >> 线上课堂 >> 正文

注重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20 点击次数:1600次

青少年中出现的颓废无聊现象着实令世人担忧。这些颓废无聊者,他们无理想、无追求、不学习、总是抱怨;他们长相一般却依靠美颜骗自己是个万人迷;他们左手可乐、薯片、炸鸡,右手平板、电脑、手机;他们不奋斗、怕苦怕累,坐等富婆包养或是宅在家里当啃老族;他们没信心,不自爱,随意糟蹋身体,晚上通宵熬夜抖音刷不停,隔天舞厅网吧喝酒闲扯皮。

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为什么会出现颓废无聊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从婴幼儿时期精神需求严重缺乏,形成精神饥饿,导致他们青少年时期进入颓废无聊一族。

婴幼儿发育成长不仅需要有物质食粮,还要有精神食粮,他们不仅有生理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婴幼儿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道德、心理、能力、智力、性格的发育发展程度,关系到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婴幼儿的心理需求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利于心理、智力成长的环境里,他们内心处于一种长久的饥渴状态。

婴幼儿都有哪些心理需求?

婴幼儿心理需求主要包括:获得安全感,形成亲子依恋,是婴儿最初最重要的需求。父母(抚养人)应当对周岁内婴儿的需求及时回应,精心关爱照料他们,以形成孩子最初最重要的安全感和依恋感,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新生儿的皮肤饥饿,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的拥抱、抚摸、亲吻。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甚至变得迟钝。

婴幼儿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探寻者。求知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获取知识、获取体验的需求是如饥似渴的,是永不满足的。从小婴儿时到处听、看、触摸、摆弄,到幼儿时期听故事、学习文化、探索科学道理,都是他们如饥似渴求知的表现。他们进行智力活动是乐不可支的,他们智力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他们带来快乐,并促进大脑智力的发展。

爱玩是婴幼儿的天性,也是心理需求的重要方面。他们正是在自由玩耍游戏中探索外部世界,发展着自己身体各器官,增长着知识,发展着能力。孩子们玩耍内容越广泛丰富,对他们的发育发展越有益。

自我发展的需求是他们极重要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不断地促使他们和周围的人、事、物接触。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自己“做事”,是从事各种有益的活动,如玩积木、手工制作、绘画、做各种小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做家务,越广泛接触事实和现象,就越能激发其兴趣,越能开发智力,越能培养专注、自制、自律能力。做事中又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形成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

模仿是婴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其心理需求。通过从家庭亲人、邻居他人、书本画册、影视中的唱歌、舞蹈、戏曲表演、器乐演奏、绘画书法、节目主持、各种棋类等模仿,发展着孩子的诸多能力,提升孩子的全面素质。

孩子最希望看到的是家庭和睦、父母恩爱、亲人间相互体贴关爱,这是孩子内心产生平和、美满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是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楷模,美满的家庭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基地。

自尊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所有的婴幼儿都渴望得到赞美,渴望他人肯定激励,渴望他人积极的评价,人性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他们爱在一定的场合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以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婴幼儿又都有与人交流、被关注、被信任、被肯定和尊重的需求,这是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如果他们的行为经常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会变成非常好的孩子。

小孩子的身体内藏着神秘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与生俱来的,成为孩子最初的内在逻辑。这些秩序感形成和发展让孩子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区分事物的能力。良好外在环境中的秩序促进孩子内心秩序的形成,内心秩序又形成了他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性格和道德。

独立的需求是婴幼儿基本的需求,他们希望独立做事,渴望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和选择,提升他们辨别判断选择能力,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他们又希望成人拿他们当大人看,关注并认可他们的思想、观点,这是发展自己自主的能力,为他们独立进入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准备。

现实社会养育婴幼儿的实践中,忽视或轻视小孩子心理需求,造成其精神饥渴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忽视和轻视却是父母长辈在“爱孩子”“心疼孩子”的愿望下不经意间造成的,这些作法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形成孩子冲突、愤懑、绝望和堕落的情绪和心态,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忽视或轻视婴幼儿心理需求都有哪些表现?

不能及时回应初生婴儿啼哭和喊叫,无视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恋需求,形成小孩子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无视婴幼儿吃手、扔东西、皮肤饥饿、爬行和啃、咬、抓、拿、踢、踩等欲望,只要求孩子听话,乖乖服从大人安排,孩子的手脚被束缚,智力能力发育严重受损;

冷漠婴幼儿的“做事”实践,认为无足轻重,但当孩子无意损坏家中东西,则不问青红皂白给予惩罚,使得孩子不敢大胆放手做事,抑制了孩子的智力能力潜能;

当着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或数落孩子的过失,或是总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不相信孩子能力,否认孩子独立做事独立思考,认为小孩子是可以任大人摆布的“小东西”,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人的命令;

把小孩子当成是一件小东西随便提拎,把大一些的儿童当成服从成人的应声虫,强迫孩子适应大人的生活准则,将成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摧残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

无视小孩子的能力,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小孩子生活包办代替,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忽视小孩子的玩耍、游戏,认为是无所谓的行为,对小孩子的喜怒哀乐漫不经心,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否定干涉;

无论孩子时常表现的如何,都得不到关注,对其好的表现不予肯定、赞扬,对孩子的有意表现自己满不在乎。

养育孩子,在关注孩子生理上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切不可轻视孩子的精神需求,每个婴儿都是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如何发育,是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有所作为的人才,还是精神饥饿,性格怪异,浑浑噩噩的颓废无聊者,就取决于父母长辈满足小孩子心理需求的程度。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务必关注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作者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