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
来源: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2-06-07 点击次数:1370次
端午节,奶奶和妈妈带两岁半的月月到外婆家。月月妈妈带着女儿出去玩了。月月奶奶与外婆亲家俩就亲热地拉起了家常。
“唉,月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奶奶一脸愁容地对亲家说。
“怎么,月月不是很懂事很听话吗,怎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外婆不解的问道。
看着亲家疑惑的表情,满面愁容的奶奶就“诉起苦”来:“亲家你是不知道,这几天可把我气得不轻。就说昨天吧,我带月月到小区附近的小公园玩,快中午了,我要回家做饭,让她快回家不要玩了,月月玩得高兴,说什么也不听,没办法我强把她拉回家,她撅着小嘴好长时间不理我。”
“再说上周日,我和她爷爷一起带她去家乐福超市,她看到什么就要买,我们给他买了巧克力她还不依,看到一个价格很高的洋娃娃,非要给她买。我们劝她家里有几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太贵不要再买了,她不依非要买,爷爷说‘不能什么事都依着她’,就要强拉她回家。月月可不饶了,坐在地上就哭闹起来。超市里很多顾客都看着,弄得我们十分难堪,无奈之下就买了那个昂贵的洋娃娃,她才从地上爬起来不哭了。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奶奶说着话,看着亲家不解的眼神。问道:“亲家,怎么月月到你家那么听话,那么懂事理?”
外婆是位学过学前教育专业的退休老师。她听了亲家的话,看着亲家满脸愁容和渴求的表情说:“让小孩子听话,就要懂点小孩子的心理,不能仅凭爱孩子的心愿,要十分讲究养育孩子的方法,采用心理预告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心理预告,到底怎么回事?”奶奶满脸好奇而又期待地问。
“心理预告就是带孩子做什么事之前,事先考虑到孩子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把大人的一些想法预先告诉孩子,与孩子商量好,给她提出要求,两代人心理沟通好,孩子就表现的很听话。”
随后,外婆耐心地和亲家谈了她们实施“心理预告”的几个事例,让奶奶茅塞顿开,心理亮堂了,她十分感谢亲家给她指点迷津,给她帮了大忙。
“妈妈下班就回来了”
产假结束,妈妈要去上班了,几个月的月月哭闹着舍不得让妈妈离去,18个月之前的小婴儿处于一种不能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的原始混沌状态,还不知道妈妈离去还会回来,所以她哭闹不止。
“宝贝,妈妈上班了,妈妈下班就回来了。”外婆和妈妈这样给月月一个心理预告后,妈妈就去上班了。起初几天,月月还不适应,哭着不愿让妈妈离去,后来外婆在妈妈要上班离开家时总是这样给月月一个心理预告,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让她知道妈妈下班后就回来了,所以月月能安心和姥姥一起玩耍,期盼着妈妈下班回家。经一段时间,月月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妈妈要上班时不哭也不闹,就高兴地和姥姥一起玩了。
“到时间就要回家了”
外婆带月月出去玩,总是事先和孩子商量好出去玩多长时间,到几点钟就回家。当距离回家前还有十分钟,就提醒月月,“还有十分钟”。这样给月月一个心理预告,让她有心理准备。这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表现。小孩子做事是随心所欲的,玩得高兴了什么也忘记了,如果没有心理预告,她正玩在兴头上,强硬拉她回家,她必然一百个不乐意。给孩子一个心理预告,小孩子会认为,事先告诉她怎么做和她商量,她会有自豪感,会很高兴地服从,“到时间就要回家了” 并会好好表现自己。
2~4周岁是孩子第一个叛逆期,有很强独立意识和很盛的自尊心。他们要求独立的愿望和渴望得到尊重,正是他们成长的表现。带孩子出去做事或出去玩,事前要和孩子商量好,并教给他应当怎样做,这是支持孩子独立性要求,是尊重孩子。小孩子对强迫命令也是很反感的。
“我要做礼貌谦让的孩子”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听说大人要带他们去朋友那里参加宴会(婚礼、生日、节日宴会),他们总是欢呼雀跃,因为宴会上不仅有美味,还可以给自己一个“人来疯”表现的机会。对家长来说,也是孩子最易“丢人现眼”的场合。由于婴幼儿自制力差,没有多少理智,做事凭兴趣、凭好玩随心所欲,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事情,很容易办出一些让家长难堪的事。
外婆和妈妈每次带月月参加朋友宴会,总是先给她一个心理预告,告诉她见到阿姨、叔叔要很礼貌地主动打招呼,宴会上对小朋友要谦让友好,不能抢吃抢喝。这是在教会孩子学会克制自己,学会正确处理事情。由于时常这样做,月月就形成习惯,“我要做礼貌谦让的孩子”,每次参加宴会时月月总是这样说,她的确表现的让在场的人不断的点赞。
“我不撒赖,不会随便要东西”
小孩子很乐意跟大人一起到超市,因为那里有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婴幼儿自制力差,难以抑制诱惑,见到什么新奇就想买。外婆总是事先给月月一个心理预告,告诉她不能见到什么高兴就要买,必需的可以买,不能因为不给买就耍赖,并且说明月月是好孩子,是很通情达理的。每个小孩子都渴望大人夸奖鼓励,你先夸奖她是很懂事的好孩子,她就会克制自己,“我不撒赖,不会随便要东西”,并会做得很好来表现自己。
小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育限制,是凭情绪做事的,并且情绪冲动时什么也不顾,比如在超市的地上哭闹打滚,她就不管什么大人和自己的脸面了。给孩子一个心理预告,让他有个心理预期,他就会设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出现因没有满足欲望而闹情绪,冲动起来做出让大人难堪的事了。
“还是等全家人一起吃吧”
小孩子难以抵挡美味食品的诱惑。大人买来好吃的,她总是想争着吃第一口,所以每次家里买来好吃的,外婆总先给月月来个心理预告,告诉她要和大家分享,不能自己抢先吃独食。上次月月妈妈过生日,月月爸爸给她买了大蛋糕,月月看着蛋糕围着餐桌转了几圈。外婆告诉月月:“这是爸爸给妈妈买的生日蛋糕,要和全家人一起分享,再馋也要等全家人到齐了一起吃,月月是能克制自己的”。月月点点头,她自言自语小声说,“这蛋糕真难吃上,还是等全家人一起吃吧”,等了近一个小时,月月才和大家才一起分享蛋糕。“月月真是好样的,能克制自己,等大家一起吃”外婆称赞说,月月听了很自豪地说:“月月是最棒的”。全家人为月月竖起大姆指。
作者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